第15章 墨家大搬迁 1
       机关屋自然要随着书院一起搬迁,搬不走的主要建筑,就留在魏国作为日后墨家在魏国的一个据点。

       郑嘉当初和母亲从卫都来到安邑,穿越了相当于今天的整个河南省的北部和山西省的南部。而这次从安邑到栎阳,不仅路途遥远,更是要跨越高山峡谷,甚至比前一次还要更加凶险。但等不及要看看中华民族发源地的郑嘉,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她现在满脑子只剩兴奋了;而同样第一次参加如此庞大的搬迁行动的中行静,也是兴奋不已。两个女孩子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猜想秦国、和被东方六国“鄙视”的秦人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凉爽的夏末清晨,墨子站在浩浩荡荡的墨家搬迁车队的前面,正式下达了搬迁开始的命令。除了继续留在东方六国,在墨子不在时主持墨家日常工作的禽滑厘,其余的三大弟子都随墨子跟着书院搬迁。参加搬迁的墨家弟子浩浩荡荡有千人之众。郑嘉在古代的第一次大搬家和第二次旅行开始了。

       这次搬迁,郑嘉最关心的问题是:究竟要走多久才能到秦国。为此,在临行前她特意去问了相里勤。相里勤的回答是:至少三个月。看到郑嘉那脸郁闷的苦相,向来很喜欢这个小师妹的相里勤,便提醒她可以趁旅途中的时间,向平日里不多见的墨子师傅和几位大师兄们讨教。郑嘉这下才觉得高兴了点。

       古代的搬家、旅行,都远远比不上21世纪方便。首先,这个时代没有火车、汽车、飞机,必须靠人力和畜力一点点地挪地方——即使整个中原在21世纪的中国,不过是几个行省而已。但在这个时代,从黄海之滨的齐国到西陲的秦国,如果光是靠人的脚力的话,要走上几个月。所以当年周王朝取得天下时,又没有后世的高效行政运作体系,光靠周天子是无法治理如此广大的疆域的,于是就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封疆裂土”的古典封建制——一种以宗法制度维系的政治共同体。

       这个时代的普通平民出行,只能靠自己的双脚来行动。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靠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节省行路的时间。但坐有河道水利之便的中原,黄河上的船运也是一种出行的好办法。其实这次墨家的搬迁,完全可以走水路沿黄河逆流而上,再进入黄河支流栎水就可以到达栎阳。但墨家素来讲究苦行修身(这一点在郑嘉看来有点像基督教的苦修者,说不好听点就是喜欢自虐),所以墨家弟子出行别说坐马车了,连坐船都很少,几乎都是靠走路。大部分行走列国的墨家弟子,脚上都有着常年走路磨出来的厚厚茧子。

       因为一路上地形多变,弟子人数众多——老、中、青、幼样样俱全,又携带了大量的辎重,所以浩浩荡荡的墨家大队倒也走不快。单个人可以一个多月走完的路,到了墨家大队这里居然要延长一倍。不过这对年幼的中行静和郑嘉来说,也没什么不好。否则,即使是常年练剑体能甚好的墨家弟子,两个小女孩也早就体力不支地累趴下了。饶是如此,在不停歇地赶了半个月路之后,她俩的脚上还是被磨出了血泡。于是郑嘉在负责管理她们这群年轻女弟子的姜橼师姐那里要了几块干净的麻布条,和中行静将挑了泡的脚包裹起来(作者:战国时代的女人是不缠足的)。

       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旅途疲乏,中行静和郑嘉依然是将这次旅程看成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剑术差到让人吐血的郑嘉,巴巴地缠着墨子和最擅长剑术的苦获师兄,请他们指点一下。墨子对弟子向来颇为和蔼、有问必答,倒也精心地指点了她。如此这般之后,虽然郑嘉的剑术短时间内仍没有太大提高,但她已经找到了剑术的门道。

       战国时代最优秀的剑客,剑一出手,就要有种生死置之度外、一往无前的精神,凭借超然的气势,压倒对手。剑,讲究的是意和势,所以才会有“天子之剑”、“庶人之剑”的说法。虽然郑嘉现在还做不到置生死于不顾——21世纪的教育让她对生命极为珍惜,但一往无前的气势,她却以来自21世纪的平等观念和本身的高傲性格得到了领悟。所以按墨子的说法,如果苦练不辍,即使她二十年后成不了一流的剑客,也会是个剑术出众的人。

       中行静对剑术不是太感兴趣,她只要能自保就可以了。所以她还是继续和整日一副“好为人师”状的范成研究机关术,时不时再去找墨子和邓陵子问问飞翔机关术等高难技术的关键。作为交换,郑嘉将墨子指点的剑术教给中行静,而中行静则将新学到的机关术教给她。如此一来,旅程结束的时候,两人的机关术和剑术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这段迁徙旅途,其实是相当艰苦的。出发时已是夏末,所以天气也在一天天地转凉,进入了秋季。每当大队人马傍晚停下驻扎休息和早晨出发前,女弟子们便忙着缝补秋衣,中行静和郑嘉自然也责无旁贷地加入了这个工作。如果是平日里的话,女弟子们在夏天时就开始缝补、浆洗秋装了。但今年夏天因为准备搬迁,顾不上这个,只好在旅途中完成。

破立(作者)说: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方便下次阅读

微信可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浏览器用户可微信搜索“兰泽书院”关注公众号